川楝子
發布日期:2018-02-02 14:58來源:武漢天一中醫醫院

功效舒肝、行氣、止痛、驅蟲。屬理氣藥。
禁忌脾胃虛寒者忌服。
落葉喬木,高達10米以上。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2回羽狀復葉,小葉5~11,有短柄,葉片狹卵形或長卵形,長4~7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常偏斜,全緣或有疏小齒,幼時兩面密被黃色星狀毛,后僅主脈及葉面有小疏毛,圓錐花序腋生。花萼5~6,花瓣5~6,紫色或淡紫色,雄蕊為花瓣的2倍,花絲連合成筒狀,子房上位,瓶狀,6~8室。核果橢圓形或近圓形,長15~3厘米,直徑1.3~2.5厘米,黃色或黃棕色,內果皮木質堅硬,通常有6~8棱。種子扁平,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1月。
【別名】金鈴子、苦楝子、楝子、楝樹果、川楝樹子、川楝實。
【英文名】Toosendan Fructus。
【藥用部位】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成熟果實。
【產地分布】生于平原、丘陵或者栽培。分布于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藥材性狀】類球形。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呈空隙,果肉松軟,淡黃色。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種子黑棕色。氣特異,味酸、苦。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煎湯內服,用治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
【藥理研究】阻斷神經肌肉接頭間的傳遞;驅蟲;抑菌。
【化學成分】含驅蛔有效成分川楝素(toosendanin),以及多種苦味的三萜成分,苦楝子酮(melianone)、脂苦楝子醇(lipomelianol)、苦楝子酮,21-O-乙酰川楝子三醇(21-O-acetyltoosendantriol),21-O-甲基川楝子五醇(21-O-methyltoosendan-pentaol)、梣皮樹脂醇等成分。
【相關藥方】暫無
【現代藥理研究】
1.川楝子對豬蛔蟲、蚯蚓、水蛭均有較強殺滅作用,對陰道毛滴蟲有輕度殺滅作用。
2.川楝子對真菌、白色念珠菌、新玉隱球菌、鐵銹色小芽孢菌、金黃色葡萄菌均有抑制作用。
3.川楝子有抑制腫瘤細胞的作用。
4.川楝子油所含印楝啶有明顯抗炎作用。
5.超聲波檢查顯示川楝子有促進膽汁分泌、利膽的作用。
6.川楝子有興奮腸平滑肌的作用。
7.川楝子對胃潰瘍有較好的療效。
【古籍摘要】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名醫別錄》:有小毒。治蛔蟲,利大腸。
《本草綱目》: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藥。甄權所言不入湯使,則《本經》何以有治熱狂,利小便之及耶?近方治疝,有四治、五治、七治以法,蓋亦配合之巧耳。治諸疝蟲痔。得酒煮,乃寒因熱用也。茴香為之使。
《本草蒙筌》:楝音練實即金鈴子,味苦,氣寒。有小毒。主中濕傷寒大熱煩狂,理膀胱小腸疝氣吊痛。利小便水道,殺三蟲疥瘍。
《景岳全書》:味苦,性寒,有小毒,陰也。能治傷寒瘟疫煩熱狂躁,利小水,瀉肝火,小腸膀胱濕熱,諸疝氣疼痛,殺三蟲疥癩,亦消陰痔。丸散湯藥任意可用,甄權言其不入湯使,則失之矣。
《本草備要》:一名金鈴子。瀉濕熱,治疝殺蟲。苦寒有小毒。能入肝舒筋,能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通利小便,為疝氣要藥。亦治傷寒熱狂熱厥,腹痛心痛,殺三蟲,療瘍疥。《夷堅志》消渴證有蟲耗其津液者,取根皮濃煎,加少麝服,下其蟲而渴自止。脾胃虛寒忌之。
【性味】:
苦,寒,有毒。
①《本經》:苦,寒。
②《別錄》:有小毒。
③《珍珠囊》:酸,苦。
④《醫林纂要》:核:苦辛;寒。
【歸經】:
入肝、胃、小腸經。
①《珍珠囊》:入心。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小腸二經。
③《本草經疏》:入足陽明、手足太陰經。
④《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
【功效與作用】:
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主脘腹脅肋疼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頭癬。用于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
①《本經》:主溫疾、傷寒太熱煩狂,殺三蟲疥竊,利小便水道。
②《藥性論》: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
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④《綱目》:治諸疝、蟲、痔。
⑤《醫林纂要》:瀉心火,堅腎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莖痛引脅,遺精,積聚,諸逆沖上,溲下血,頭痛,牙宣出血,殺蟲。
行氣止痛
①用于氣郁胃痛,癥見胃脘脹痛,痛連兩脅,按之痛減,噯氣頻作,或嘈雜吞酸,可與元胡同用,如川楝子散;也可與蘇梗、川樸、木香同用。
②用于胸脅脹痛,多見于肋間神經痛,癥見脅痛,以脹痛為主,痛無定處,胸悶不舒,善太息,可與柴胡、青皮等同用。
③用于疝氣作痛,癥見少腹前陰因寒氣凝滯作痛,可與木香、小茴香、吳茱萸同用,如導氣湯。
燥濕殺蟲
①用于蛔蟲引起的腹痛,可與其他殺蟲藥同用。
②用于陰癢因濕熱下注者,多為滴蟲病,癥見帶下黃濁,陰部潮濕陰癢,用此藥內服及外用熏洗,皆能奏效。
③用于疥瘡,單味煮水擦洗,或用谷草烤,一面烤,一面擦洗。
④用于頭癬,以本品烤黃研末,與豬板油或凡士林配成油膏外涂。
驅蟲作用
本品有驅蛔蟲作用,有效成分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強,與山道年相比,作用緩慢而持久。低濃度(1:5000-9000)川楝素對整條豬蛔蟲及其節段有明顯的興奮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增強,間歇地出現異常的劇烈收縮,運動的規律破壞,持續10-24小時。被認為川楝素是對蛔蟲肌肉的直接作用。川楝素還能使蟲體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代謝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應求而導致收縮性痙攣而疲勞,最后使蟲體不能附著腸壁而被驅出體外,因此臨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蟲時間較遲,約24-48小時,排出蟲體多數尚能活動。
對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
在大白鼠上記錄膈神經放電和膈肌肌電,觀察川楝素對呼吸的作用,結果表明,大劑量川楝素(2mg/只,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它對中樞的抑制作用。延腦呼吸中樞部位直接給川楝素(0.01-0.15mg/只)的實驗支持上述結論。中樞興奮藥尼可剎米對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輕微的對抗作用。川楝素對清醒家兔皮層自發電活動未見明顯的影響。
抗肉毒中毒的動物的作用
川楝素對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后6小時內給藥治療,其存活率可達80%以上;對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后24小時治療,可治愈半數以上;對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護作用;與抗毒血清合用,可明顯降低抗毒血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經一肌肉接頭處對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抗真菌
苦楝子醇浸液有較強的抑制真菌作用。
促進腸運動
川楝子有促進腸肌張力的作用,可引起痙攣性收縮而致腹痛腹瀉,因而驅蛔時可不另用瀉藥。
【臨床應用】
治療急性乳腺炎
將苦楝子連皮和仁,搗碎曬干,炒微黃,研細末。每次以苦楝子末3錢,紅糖2兩,用黃酒或開水100~200毫升沖服,每日~2次,連服2~5次。共治43例,其中初診時未化膿者34例,服藥2~4次,均在3天內治愈。
治療頭癬
苦楝子烤黃研成細末,用熟豬油或凡士林調成50%油膏。先將患者頭發剃光或剪短,用清水洗凈瘡痂,再以5~10%明礬水洗1遍,擦干,涂油膏(約厚2~3毫米),每日1次,連續10天為一療程,一般2~3個療程可愈。該方法共治發癬患者4000余人,有效率98%以上。
(一)川楝子和合宜忌
茴香為之使。《本草綱目》曰:“茴香為之使。”
脾胃虛寒者忌服。
(二)川楝子配伍應用
配郁金,平肝止痛力增,可治肝郁氣滯化火,脅痛,胃痛,腹痛,熱厥暴痛之癥。
配白蒺藜,疏肝和胃,用治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諸癥。
配當歸 , 一為行氣,一為活血,氣血并治,同入肝經,疏郁止痛,養血柔肝,善治肝、膽、脅肋疼痛諸癥。
配青皮,二藥都能疏肝利氣止痛,然川楝子善行氣止痛,青皮善破氣消積。二者相配具有疏肝利氣,散結止痛之功,可用于氣滯濕停的少腹脹痛,疝氣腹痛等證。
配延胡索,一偏行氣,一偏活血,二藥相伍,行氣活血,散瘀止痛力增,常用治胸脅、胃脘、少腹氣滯血瘀的疼痛。
配小茴香, 既可疏肝,又善溫肝腎,散寒止痛,可治寒濕腹痛,寒疝等癥。
(一)川楝子方劑制劑
舒肝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本品、白芍、姜黃、豆蔻、厚樸、枳殼、延胡索、沉香、砂仁、木香、陳皮、茯苓。為細末,煉蜜為丸,治肝氣郁滯,兩脅刺痛,飲食無味,消化不良,嘔吐酸水,倒飽嘈雜,周身串痛。
金鈴丸《普濟本事方》:本品、炒茴香、炒馬藺花、菟絲子(酒浸)、海蛤粉、炒補骨脂、海帶、木香、丁香。為細末,煮糊為丸,治膀胱腫硬,牽引作痛,小腸疝氣,陰囊濕腫。
金鈴散《正治焦繩·幼科》: 川楝子肉、炮三棱、莪術(醋煮)、青皮、陳皮、赤茯苓(去皮)、茴香、木香、炙甘草、檳榔、枳殼(面炒)、鉤藤。為末。治疝氣腹痛,治愈而復發者。
金鈴散《雜病源流犀燭·臟腑門》:本品(與巴豆同炒焦黃,去巴豆)、茴香、木香。為末,水、酒各半煎,蔥白湯調下。治膀胱氣痛不可忍者。
金鈴子散《素問病機氣宣保命集》:本品、延胡索。為末。功能舒肝瀉熱,理氣止痛。治肝氣郁滯,氣郁化火而致的胃脘胸脅疼痛,疝氣疼痛,及婦女經行腹痛。
一貫煎《續名醫類案》: 北沙參、麥門冬、干地黃、當歸、枸杞子、川楝子。水煎服。功能滋陰疏肝,治肝腎陰虛,氣滯不運,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于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及疝氣瘕聚。
(二)川楝子的附方
治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者:金鈴子、延胡索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酒調下,溫湯亦得。(《活法機要》金鈴子散)
治膀胱疝氣,閉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金鈴子肉四十九枚(銼碎如豆大,不令研細,用巴豆四十九枚,去皮不令碎,與金鈴子肉同炒至金鈴子深黃 色,不用巴豆),小茴香一兩(炒)。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將二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前。(《楊氏家藏方》金鈴子散)
治寒疝,以及偏墜,小腸廟痛:川楝子三錢,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錢,淡吳茱萸一錢。長流水煎服。(《醫方簡義》導氣湯)
治臟毒下血:苦楝子炒令黃。為末,蜜丸。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經驗方》)
治腎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小茴香等分。為末,每溫酒服-錢。(《圣惠方》)
治小兒一切諸疳 川楝子、川芎等分。上為細末,以漿水煮豬膽取汁,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溫水送下,日三四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五疳丸)
治耳有惡瘡:楝子,搗,以綿裹塞耳內。(《圣惠方》)
治肋間神經痛 川楝子9g,橘絡6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治妊娠心氣痛 川楝子、小茴香(炒)各三錢,艾葉末(鹽炒)錢半。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衛生寶鑒》火龍散)
治小兒諸蟲,定疼痛 楝實(大者)二兩,白蕪荑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一錢匕,水一盞,煎取四分,去滓,放冷,臨發時服。(《圣濟總錄》抵圣湯)
治小兒蛔蟲動作 以楝實一枚,煮濃汁,內孔中。亦治蟯蟲。(《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治陰道滴蟲 川楝子、苦參、蛇床子各等分。研細末。棉包納入陰道中。(《萬縣中草藥》)
治陽明胃經實火上攻,血從牙縫流出 用楝樹果二個,連肉、核搗爛,絲綿包裹。先用溫湯漱凈瘀血,塞于牙縫內,其血自止。(《外科正宗》楝果裘)
治凍瘡 川楝子120g。水煎后乘熱熏患處,再將藥水泡洗。(《湖北中草藥志》)
茴香湯 茴香500克,川楝子250克,陳皮250克,甘草250克,食鹽200克。將茴香、川楝子、陳皮、甘草和食鹽研磨成細粉,拌勻,盛于瓷罐中貯存。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5~10克,白開水沖服。功效:暖肝散寒,行氣止痛。主治肝經寒凝氣滯所引起的疝氣疼痛等癥。
川楝子為楝科落葉喬木川楝干燥成熟果實,是中藥疏肝理氣的代表性藥物,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胃脘脹滿、脅肋疼痛等不適癥狀。但是該藥的安全性并非完全可靠,川楝子已成為中藥引發肝損傷常見的藥物之一。我國《藥典》及中藥學著作等均有記錄,稱川楝“有小毒”。川楝子殺蟲功效不錯,曾被用來治療蛔蟲等腸道寄生蟲病,后發現有毒,尤其是肝臟毒性作用較大,現在已經很少用于驅蟲治療。而作為疏肝理氣的主打藥物依然廣泛用于心腹疼痛等病癥。
我們在使用川楝子時一定要注意:
(1)適量服用,根據《藥典》所明確要求,該藥的湯劑每日口服劑量為3~10克;
(2)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臟蓄積毒性;
(3)小兒慎用,肝、腎病患者禁用;
(4)川楝子忌用鐵器煮、炒,因為該藥所含鞣質可與鐵生成鞣酸鐵而降低藥性。不少中成藥中也含有川楝子,需要引起注意:療程要短,劑量要適中。
治療胃痛是一誤區
由于古代病癥的描述比較宏觀,膽痛與胃痛的部位都是在上腹部和劍突下,在中醫屬胃脘部位,后來就有人就將上腹部和劍突下的疼痛理解為胃脘痛,川楝子就被理解為治療胃病的常用藥了。川楝子有胃毒性,長期使用能損害胃黏膜,加重炎癥和潰瘍。臨床早已發現,川楝子能加重胃痛和惡心的癥狀。由于中醫是復方治療,有時不易分清是什么藥引起的,因而沒有引起重視。
治療肝炎更是一個誤區
清代名醫魏玉璜的著名方劑一貫煎,是用五六味養陰藥,加入一兩味不香燥傷陰的理氣藥組成的,《柳州醫案》中的大部分醫案都是如此。魏玉璜本人并沒有為該方定出方名,是后人認為其醫案處方一以貫之,因此定名為一貫煎。魏玉璜養胃陰、養肝陰的治療大法對中醫是一大貢獻。
《柳州醫案》中不香燥傷陰的理氣藥,除川楝子外,還有延胡索、白芍、枳殼等。
不太香燥傷陰的理氣藥還有很多,如郁金、佛手、青皮、陳皮、枳實、八月札、大腹皮等,都可挑選使用。
川楝子有肝毒性,有肝損害。現臨床治療陰虛型慢性胃病和慢性肝病一貫煎和川楝子是常用的方藥。尤其是對于慢性肝炎濕熱較重的病人,川楝子通了大便,病人會感到腹脹和肝痛有所減輕,能取一時之效。
由于是復方治療,在許多降酶藥中,加入一味川楝子,對于肝炎不重的病人,只不過是延緩了轉氨酶的下降的過程,影響療程;如果長期使用,還會加重肝臟損害,影響轉氨酶和膽紅素的下降。尤其對那些頑固的慢性乙型肝炎、重癥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川楝子會加重肝臟的損害,決不可以隨意使用。
脂肪肝現在已經是非常常見的疾病了,該病也有轉氨酶升高。用川楝子通了大便,也會感到癥狀減輕,但如果長期使用,會影響轉氨酶的下降。
川楝子治療慢性胃病和慢性肝病是一使用誤區。